“膿毒癥患者免疫失調與快速診斷技術研究”學術交流會舉辦
時間:2025-02-20 作者:楊逍/文 楊萍、朱卓熠/圖
2月18日,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安徽光機所光電子技術研究中心主辦的“膿毒癥患者免疫失調與快速診斷技術研究”學術交流會在合肥召開。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邵敏主任醫生、方明主任醫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斗國教授等專家學者參會,會議由安光所朱靈研究員主持。
膿毒癥是一種由感染引起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癥,是一種高發病率與死亡率的危重癥,發病原因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導致機體炎癥反應及免疫調節失衡,其免疫失調機制復雜。近年來,針對膿毒癥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次會議圍繞免疫細胞動態行為分析與新型光學診療技術開發兩大主題,旨在促進多方向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發展基于免疫細胞運動功能分析的膿毒癥風險評估新技術。
會議伊始,邵敏主任作了題為《膿毒癥相關免疫進展》的特邀報告。報告從膿毒癥的簡介及免疫狀態、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遷移與變形與膿毒癥免疫抑制的關系、肺泡灌洗液中不同細胞與肺纖維化之間的關系以及構建血管類器官探究升壓藥物的反應四個方面介紹了相關的進展。了解膿毒癥患者的免疫狀態對于制定有效的治療策略至關重要,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評估患者的病情和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通過觀察免疫細胞運動狀態的免疫監測手段在膿毒癥的治療中也逐漸引起重視;有效的體外生理模型可以幫助臨床醫生更好的理解膿毒癥病程機制;有效的免疫調節手段可以通過增強機體抗感染能力、減輕炎癥反應或者調節免疫平衡等方式來治療膿毒癥。
張斗國教授在題為《單顆粒光學成像及其應用》的報告中,系統介紹了團隊在無標記光學顯微成像領域的創新技術與應用實踐。張教授總結指出,團隊研發的動量空間光場調控技術具有非標記、高時空分辨率、多參數同步獲取等優勢。未來,通過進一步整合人工智能算法與多模態成像模塊,該技術有望在膿毒癥免疫細胞追蹤、免疫調節劑作用機制解析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推動精準診療技術的發展。
在交流報告環節,來自光電子中心的博士生楊逍作了題為《基于微流控免疫細胞無標記分選和遷移分析的膿毒癥風險評估系統》的報告,報告聚焦膿毒癥前沿診療技術研究,圍繞膿毒癥免疫狀態監測、細胞分選與遷移分析等方面,展現了研究工作中的最新進展和學術成果。
各位專家們表示,基于微流控的免疫細胞分析新技術在監測、評估膿毒癥患者的免疫狀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微流控技術可以實現高通量、高靈敏度的細胞分選,能夠從混合細胞群中快速、準確地分離出目標細胞。此外,細胞遷移是免疫細胞參與炎癥反應和免疫應答的重要過程,對于膿毒癥患者的免疫監測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細胞遷移的規律和機制,可以為膿毒癥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建議安光所團隊與臨床科室合作,針對全血樣本中稀有細胞分選效率低的問題,優化微流控芯片設計,并結合張斗國教授團隊的超分辨暗場成像技術,實現“細胞分選-暗場成像-遷移分析”一體化平臺開發,以縮短膿毒癥診斷時間窗口。

交流會場

報告